眼下正值早熟苹果成熟的季节,在沙坡头区永康镇双达村的苹果园里,村党支部书记常军叫住了正忙着采收、搬运苹果的村民马进兰:“马进兰,你家苹果咋样了?”
“好着呢,最近不忙,先帮丁俊华家收苹果,一天给130元呢。”
十多年前,马进兰从海原县移民到双达村,那时的她还不愿在地里种苹果树。“当时,村干部劝了好多次,说苹果树就是‘摇钱树’,我还不相信。”如今已经脱贫致富的马进兰说,人家说的真有道理,现在自家8亩苹果树,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比种玉米强多了!
“沙坡头苹果”是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水果品牌。可要在十多年前,不仅马进兰,绝大多数的双达村人都不太相信种这果子能挣钱。
为啥?因为苹果好吃却很难保存。“这果子太娇贵,刚摘下一两天又香又脆,甘甜爽口。一旦过了这时间,口感就会快速下滑。”常军说,那时候双达村就是嘎啦的主销点,价好也不过1元1斤,行情低迷时几毛钱都没人买。因为不耐储存,又交通不便,好多人都只知道双达村的苹果好吃,却不知道去哪里购买。
明明手头握着“金果果”,却卖不上好价钱。当地人找出路,也找了好几年。
这条出路,主要靠技术。永康镇在双达村实施苹果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新建分拣库、冷库,通过开展苹果采后预贮及包装运输试验,探索建立完整的低成本、可复制、应用简单的采后冷链贮运技术标准。
村里建起了冷链存储仓库,政府引进了大型物流企业,让“金果果”插上了翅膀。“以前,村民挑着苹果筐,去公路沿线卖。现在,用统一的包装箱,‘娇贵’的苹果很快就被运到‘北上广’的水果摊位上了。”常军说。
“现在的苹果可不愁销路,不少外地客人特地上门来买。”马进兰算了算,去年光卖苹果,她就挣了2万多元。
在双达村,通过种植苹果脱贫致富的移民群众超过了300人。目前,全村共栽植经果林面积8300余亩。
现在,不仅双达村的苹果走向了山外,当地的发展经验也开始走出南山台地区。近年来,不少临近乡镇组织果农到双达村学习发展苹果产业的经验。不只是进来学,常军说:“经常有人邀请双达村的种果树能手去外地讲课,大家的行程都满着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