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沙坡头区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动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粮食作物优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全年粮食生产实现稳中有增。
一、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5万吨以上
2021年沙坡头区粮食总产量15.89万吨,同比增长0.5%,连续7年保持在15万吨以上。其中夏粮产量2.82万吨,同比下降10.3%,秋粮产量15.64万吨,同比增长0.7%(如表1所示)。
二、夏粮面积下降、单产增长
沙坡头区夏粮仅春小麦一种作物,2021年春小麦播种面积1.68万亩,同比下降40.4%,单产149公斤/亩,同比增长50.5%。
(一)春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原因分析。一是受压砂地退出种植及生态修复政策影响。为落实压砂地退出种植及生态修复政策,香山、兴仁2个乡镇的压砂地小麦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25400亩降到2021年的13900亩,成为沙坡头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的首要原因。二是春小麦受气候影响相对明显。今年2-3月份在小麦适播期气候不稳定,导致部分农户放弃种植。加之小麦易受气候、病虫害影响,产量不稳定,农户对种植春小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三是灌区土地流转面积进一步扩大。据统计,引黄灌区已有60%以上的土地被流转,随着近两年玉米和青贮价格上涨,土地流转大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大规模种植效益更高的玉米和青贮,使得引黄灌区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萎缩,已由2019年的9000亩降到2021年的2900亩,连续两年低于3000亩。四是小麦经济效益低。引黄灌区最好的土地单产也只有430公斤左右,以2.8元/公斤的收购价格计算,扣除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亩均利润不足500元,经济效益低导致灌区春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下降。
(二)春小麦单产增长原因分析。一是在小麦播种及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严格把关,对田间管理进行指导,突出表现在机械平田整地技术有所提升,播种深度一致,为小麦出苗和苗齐苗全奠定了基础,使基本苗增多。二是夏粮生长季有效降雨较往年同期偏多,土壤墒情好,“靠天吃饭”的旱作区小麦长势较好。在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又经历一场明显降水,确保了旱作区小麦增产。
三、秋粮面积增长,单产下降
2021年秋粮面积25.52万亩,同比增长3.0%,单产613公斤/亩,同比下降2.2%。秋粮生产在经历干旱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综合单产水平下降,但在播种面积增长的有利条件下,总产依然小幅增长,直接决定了全年粮食产量增长。
分作物来看:秋粮中玉米、水稻、秋杂播种面积分别为21.92万亩、3.24万亩、0.36万亩,同比分别增长10.2%、下降23.6%、下降43.1%。其中玉米、秋杂受旱情和病虫害影响单产水平分别下降3.9%和2.7%,水稻受旱情影响不大,单产与上年持平。在单产、播种面积综合作用下,玉米、水稻、秋杂总产量分别达到13.59万吨、2.01万吨、0.0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9%、下降23.6%、下降44.7%。
(一)玉米面积单产增减原因分析。
玉米面积增长的原因:一是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由于玉米种植省工省时,田间管理简单,可机械化操作程度高,投入相对少,因此大规模流转土地多种植玉米;二是沙坡头区蛋禽养殖规模大,奶牛养殖迅速发展,对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许多养殖大户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入用来种植饲料用玉米;三是今年玉米价格较往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上半年玉米价格保持在3.0-3.1元/公斤,下半年以来玉米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居2.7-2.9元/公斤高位,价格上涨使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四是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饲兼用型玉米较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在收获时种植户可根据市场行情,按照收益高低选择出售青储玉米或籽粒玉米,选择性更强,从而降低种植投资风险。
玉米单产下降的原因:一是播种期较上年推迟。3、4月份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受降雨天气影响,玉米始播期较上年推迟 6-8天。二是玉米苗期温度较低,延缓生长发育。5月份上、中、下旬分别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温天气,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三是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扬黄灌区及库井灌区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受7-8月上中旬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局部地区玉米受旱面积7.74万亩。此时正值玉米抽雄吐丝及扬花灌浆关键时期,直接导致果穗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雌穗发育受阻、败育,形成空穗植株,亩穗数下降,空杆率增加,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四是蚜虫、红蜘蛛危害面积较大。受干旱高温影响,今年玉米蚜虫、红蜘蛛呈爆发趋势,据调查,各乡镇玉米都受到不同程度危害,严重田块上半部叶片几乎呈黑色,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及灌浆。加之植株叶片阻隔,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导致玉米减产。
(二)水稻面积单产增减原因分析。
水稻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以水定产的大背景下,随着黄河用水配额调减,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二是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下降,水稻种植比较费时费力,当下农村劳动力缺乏,而水稻种植对田间管理要求较高,因此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三是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水稻不适合规模化种植的特点使得流转后的土地种植水稻的情况很少,流转的土地大部分种植玉米和经济作物。
影响水稻稳产的因素:虽然水稻生产受苗期气温低导致生长发育受限、分蘖期气候较差导致无效分蘖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是在选用高产水稻品种、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示范辐射带动效果明显、孕穗至灌浆期气象条件适宜、病害发生轻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水稻继续保持高产稳产。
(三)秋杂面积单产增减原因分析。
秋杂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耕地流转规模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化日趋明显,四大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种植逐步取代了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的杂粮作物。
秋杂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沙坡头区秋杂以糜子、谷子、大豆为主,糜子、谷子分布在山区兴仁、香山两个乡镇,受旱情影响较重,产量下降;大豆主要分布在小块地和边角地,田块质量差,排灌设施不健全,对产量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加上种植比较分散,疏于田间管理,受高温天气频繁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产量下降。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