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防调治”三策并举:破解物业纠纷化解难题的路径创新
时间:2025-06-26 来源:沙坡头区文昌镇人民政府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居民维权意识增强,物业服务领域日益成为基层矛盾的集中点与治理难点。收费争议、服务质量不佳、公共设施维护不力、新旧物业交接困难等问题频发,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更直接挑战辖区和谐稳定根基。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文昌镇深入落实“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着力构建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多元协同、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

源头预防,筑牢“第一道防线”

信息透明化:强力推行物业服务事项“阳光公开”。利用小区公告栏、业主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平台,规范化公开物业服务标准、收费项目及依据、公共收益收支明细、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等关键信息。确保业主享有充分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源头压缩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疑与冲突空间。

协商前置化: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物业公司、业委会(或业主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定期议事协商机制。在涉及收费标准调整、公共区域改造、重大维修项目等决策前,必经充分沟通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决策共谋”。

权责清晰化:大力推广使用规范化的《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合同条款清晰界定服务内容、等级标准、收费标准、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前期物业承接查验、服务质量、物业费合理性等进行客观评估,为明晰责任、减少纠纷奠定坚实契约基础。


多元调解,搭建高效“解纷平台”

做强社区调解: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近邻”优势与组织协调功能,每个社区设立“红管家”党群服务站,搭建“有事好商量”“有请当事人”“爱馨解忧室”等协商议事平台,化解物业领域矛盾纠纷900余件。延伸“家门口服务站”服务理念,依托共享活动阵地,实体化、个性化打造居民议事、干部听事、问计访情、服务便民的党群连心站,针对日常性小额纠纷,第一时间介入,力求“小事不出社区”。

做实行业调解:深挖社区资源,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协调开发商、物业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社会力量,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部门服务、企业共建、个人参与的“六元合一”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在调处涉及服务标准认定、专业性争议、行业规范理解分歧等复杂纠纷时,邀请资深物业经理、法律专家、行业代表担任调解员,重点提升物业纠纷调解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做优联动调解: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联调联动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如住建、城管、公安、消防、市场监管、价格监管)的复杂物业纠纷,由镇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迅速响应、联合处置、现场办公,形成化解合力。例如,在处理丽景苑小区因停车位设置地锁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时,镇综治中心迅速召集住建、综合执法、公安、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厘清责任,制定处理方案,最终促成矛盾平稳化解。


创新驱动,探索智慧“善治路径”

治理模式转型:探索打造“文昌‘网’事 格格花开”网格治理品牌,以网格为单位,将全镇划分为18个大网格、175个小网格,打造精品小网格18个,选聘55名热心社会治理的居民担任专职网格员,配备120名社区“两委”成员担任兼职网格员,进一步缩小治理地域半径,细化治理范畴,做到精确定位、精准定责,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探索社区领办红色物业模式,发挥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方协同作用,不断推进老旧小区规范管理、蝶变升级。

服务创新提质:开展亲子活动、老年课堂、文化节等特色服务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着重于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维修、代购生活用品,为上班族提供快递代收、家政预约等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探索推行“先尝后买”模式,由物业公司先行向小区提供卫生保洁、公共秩序、设施维修等基础性服务,逐步建立物业和居民之间的信任,培养居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

普法精准宣传:持续开展“物业服务法规进社区”活动。利用宣传册、短视频、法治讲座、典型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向业主和物业企业精准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阐释权利义务边界、维权合法途径及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各方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解决争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新媒体
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