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钟村是上世纪80年代吊庄移民村,1981、1989、1992年陆续从上滩、下滩村搬迁至此。以前沙坡头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如果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会听到嗡嗡嗡的轰鸣,“沙坡鸣钟”由此而来,故取名鸣钟村。
鸣钟村位于迎水桥镇西侧,全村244户758人,辖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40亩,主要种植红枣700亩、葡萄320亩、苹果400亩。2020年,鸣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
市级包抓领导马洪海市长、区级包抓领导穆怀中常委先后多次到鸣钟村调研指导工作。鸣钟村充分讨论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厘清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针对性的制定了《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三个方面,全面开展移民致富提升行动。
(一)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原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优势产业格局。全面推广“党支部+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0余万元,通过改良盐碱耕地、发展设施农业、搭建葡萄冷棚、发展林下经济等途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动能,提升产业融合档次。创新发展“农+旅>2”产业模式,依托沙坡头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河等资源优势,利用闲置农房打造2户民宿、将废弃学校及滨河路北侧闲置农贸市场彩钢房改造为营地、观景台及网红餐厅,打造集休闲娱乐、民俗客栈、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儿童研学营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村民收入渠道。在2020年争取壮大村集体资金100万元,整合至燕窝养殖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组织80名村民外出务工,年收入总计280万元;种植本村及沙坡头村蔬菜大棚120座,每年增收48万元;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种植葡萄、枣树、苹果等经济作物1500余亩,年收入合计150余万元。勾勒“一墙一景”,打造乡村旅游名片。引导村民打造农家乐28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年收入320余万元。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聘请上海合美广告策划顾问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在村中心路两侧勾勒绘制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等多个主题墙画,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二)全面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拆违治乱”上下功夫,打造“一巷一景”,不断提升村容村貌;修剪果树2.5万余棵、间伐6000余棵,有效提升林木通透性和美观度;结合植绿增绿大会战,积极对接宁苗公司,美化绿化村部广场及主干巷道1000米;将村部西侧9亩土地调整为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民宿旅游;新建进村门楼一座,打造特色果园道路6条,扎设围栏10000余米,改造村庄主路两侧农户院墙及门头,全面改变庭院内外面貌。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硬化道路1.3公里,安装路灯58盏,新建公共卫生间1座,拆除土坯房9户、农户羊圈3户、破旧围栏6000余米;清理村庄巷道11条、枯树柴草4000余堆,平整土地400余亩;计划完成卫生改厕30户,严格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坚持大党建统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党史学习教育契机,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载体,推动“红色文化”进村组、进家庭,切实增强全体党员初心意识和使命意识。以“三大三强”和“两个带头人”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头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尖兵”作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干部、干部带群众的“三带”模式,充分调动农村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力量。
下一步,鸣钟村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各项任务,在促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资源力量,坚持项目带动,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不断谱写鸣钟村产业发展、人民富裕的美好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