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一条充满地域特色的商业街上,木雕匠人任永祥正专注地雕刻着一件作品。在他的“星郅木工坊”里,陈列着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品,或立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里不仅是本地木雕艺术品的展示窗口,更是沙坡头区引才聚才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沙坡头区以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文旅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精准对接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为人才铺就成长之路、搭建用武之地,全力打造文旅产业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引才 让人才“有的放矢”
“鸣钟村靠近沙坡头旅游景区,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推广和发展。政府的优惠政策也让我更有信心把这家小店经营好。”星郅木工坊负责人任永祥说。
2024年,鸣钟村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再次提档升级,整合村内闲置房屋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条充满地域特色的商业街,星郅木工坊便是首批引进的商家之一。
像任永祥一样扎根鸣钟村的人才还有很多。合美乡村文化旅游(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师苏醒常驻鸣钟村,与儿子一同指导乡村建设;河海大学藜麦专家吴夏蕊将工作室搬进鸣钟村,创新发展“农+旅>2”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制埙名家李蕴林在鸣沙村创办个人文化工作室,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乐器……这些人才的“进驻”,为沙坡头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沙坡头区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合美乡创营、返乡创业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20余名“新村民”入乡进村,指导乡村建设,不断扩大文旅人才“朋友圈”。同时,以举办宁夏沙坡头金蛙国际艺术节为契机,搭建东西部文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成广州美术学院与自治区文旅厅共建宁夏艺术与美育实践基地。此外,沙坡头区还举办了首届旅游商品暨文创设计大赛,吸引宁夏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及“这礼很宁夏”等102个文创企业参赛,推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互动交流。
细致育才 让人才“节节拔高”
在沙坡头区酒店和餐饮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专题培训班上,从业人员认真聆听专家讲解,学习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卫生规范、应急能力及服务礼仪等知识。
“这样的培训在沙坡头区已是常态化。近年来,我们成立了旅游协会和酒店协会,并对文旅从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服务素质,为游客营造放心、安心、舒心、暖心的消费环境。”沙坡头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提升游客体验,沙坡头区牢固树立“游客至上、服务至诚”理念,依托旅游协会力量,组织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开展服务技能和质量提升培训7期,覆盖1100余人次,不断壮大文旅行业服务人才队伍。同时,沙坡头区聚焦文艺工作者、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等优秀人才,开展文化特派员进乡村活动30余场,培训乡村文化能人和基层文艺骨干300余人次,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乡村工匠5名,评选非遗工坊10个,打造中卫二中烙画等校园非遗品牌15个,逐步形成“老中青”文化产业人才梯队。
灵活用才 让人才“如鱼得水”
“人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灵活用才、精准育才,可以有效提升文旅产品品质,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沙坡头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沙坡头区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本地文旅人才为依托,集聚金蛙美育、神州研学、脚印中国等超级IP品牌,催生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长流水村等多元产业发展新场景,新增乡村旅游主体28家,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产业发展矩阵。同时,以文创人才为亮点,开发文创旅游商品50余种,举办“我在沙坡头带好货非遗专场”等直播活动,打造扁豆子面、黄河瓷等直播间“爆品”。此外,沙坡头区还积极开展“一镇一品广场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0余场,创排《沙坡坡 红果果》等地域文化特色节目,进一步激发乡土文化人才的内生活力。
沙坡头区通过精准引才、细致育才、灵活用才,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文创设计师,从乡村能人到行业专家,每一位人才的加入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活力与希望。未来,沙坡头区将继续以人才为核心,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让“星星的故乡”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