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沙坡头要闻

奋斗不止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沙坡头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小记
时间:2025-02-24 来源:中卫日报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一座座村居整齐划一,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沙坡头区大地铺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沙坡头区“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任务谋篇布局、持续发力,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产业蓬勃兴旺

绿色的嫩叶层层叠叠,火红的果实缀满枝头。春节前夕,在东园镇白桥村村民蔡佳辉的草莓种植大棚里,红红的草莓从绿叶中探出“脑袋”,成熟的果实透着甜蜜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很新鲜!真正是才下枝头就上餐桌。我种的7棚草莓,很受消费者青睐。”蔡佳辉告诉记者,以前种蔬菜只能挣个辛苦钱,自从种了草莓,不仅收入翻倍,而且从不为销路发愁。白桥村草莓产业是沙坡头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

绿色是沙坡头区农业最亮的底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坚持质量、绿色、市场和效益优先的导向,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培育壮大奶(肉)牛、富硒苹果、设施蔬菜、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在柔远镇冯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大棚里,阵阵瓜香扑鼻而来。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装袋……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一筐筐圆润饱满的香瓜,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冯庄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带上、群众富在大棚园区”的总思路,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党建+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产业走特色、创新、富有活力的新路子,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产业兴旺。

“过去冯庄村村民种植大棚都是单打独斗,不注重管理,缺乏市场竞争力,收益波动很大。”冯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卢倩告诉记者,如今,冯庄村党支部创办中卫市田园汇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设施蔬菜大棚+农户”运营模式,由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村土地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以落实日光温室大棚改造政策为契机,收回、改造冯庄村群众弃种的5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香瓜,切实解决了大棚撂荒的问题,提高了土地效益。

“品牌叫得响、质量过得硬、市场反响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为此,沙坡头区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群众能动作用有效融合,聚焦选准产业类型、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综合效益,让农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美丽生态宜居宜业

乡间道路交错纵横,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寓意深刻的文化墙图文并茂……这样的美丽景致随处可见。这是沙坡头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直接呈现。

为了让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近年来,沙坡头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户厕整改成果,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检查评比、资金保障等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引导农民养成“勤打扫、重保持”的良好生活习惯。

“以前两三天收拾一次屋子,现在早晨起来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宣和镇旧营村村民雍美玲说,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了乡村,村民的思想和卫生习惯也悄悄发生了转变。乡村文化润民心田,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近年来,沙坡头区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土学堂”“道德银行”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用身边鲜活的典范和生动的事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在永康镇永新村“道德银行”,村民马继仓用平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攒下的积分,在超市里兑换了心仪的物品。虽然兑换的物品不多,但他却很开心,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鼓励,更是对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肯定。

一张蓝图绘到底。沙坡头区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危房改造,加快补齐农村突出短板。

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沙坡头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培训、实践研学等活动,实现镇村文化资源共享。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农民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鼓劲扬帆,奋力前行。

改革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改革创新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

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沙坡头区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着力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前几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孩子进城上学,农村房屋闲置、农田撂荒,村集体也没有收入。”回想起以前,迎水桥镇何滩村党支部书记冯永新说,近年来,何滩村积极探索“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保底分红”的发展新路子,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引领村民致富的关键,创新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用活闲置资金、创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用互联网造势等措施,打造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以前,何滩村可谓“天资平平”,如今,何滩村乡村旅游建设如火如荼,五彩花田、水果基地水果鲜艳欲滴,田园集市、风情民宿一步一景,村部墙上的“自治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自治区移风易俗示范村”“自治区文明村”等荣誉奖牌更是熠熠生辉。

截至目前,沙坡头区农业、农村相关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收储闲置用水权指标190万立方米,完成首单跨县区用水权交易54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8。完成“一块田”改革1.24万亩,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8.58亿元,农村承包地和“房地一体”确权发证率达100%。

同时,沙坡头区积极探索“林+”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试点种植蒲公英、赤松茸等1.1万亩,养殖及采集加工利用林地3.8万亩,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经营主体73家,打造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

作为沙坡头区苹果主产地之一的永康镇,借助土地、环境等优势,在稳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探索培育种植林下大球盖菇等经济作物,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经济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永康镇永乐村、迎水桥镇鸣钟村等1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苹果园、枣园等林业资源发展“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典型示范带动,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推动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多元化发展。

如今,围绕林产业发展,沙坡头区以资源循环为手段,从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到销售,进一步壮大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林附加值,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新媒体
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