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路径,促进校级间学习交流,提升小学常态课教学质量,5月8日上午,沙坡头区教研室在中卫十二小开展了“数字化背景下常态课优秀案例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分“课例展示、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三个环节进行,线上线下1000余人参加。
课例展示凸显学科育人。这一环节由中卫十二小4位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魏娉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海底世界》,从课堂管理指令运用的明确高效,到听说读写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充分体现了“课堂即学堂、管理即质量”的教学理念,从细节入手培养了学生自觉自律、学会读书的好习惯。蒋冬琴老师执教的科学课《观察我们的身体》,紧扣课标,充分利用AI技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身体,学会保护自己,教学形式多样,活动生动有趣,带给孩子们别样的体验。袁欣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药术融合 笔算加法》,将数学与中医药文化进行学科融合,通过中药材的合理配比,以真实生活场景的创设,不仅让一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加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还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材,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黄佳慧老师的英语课 ,从中国传统食谱入手,引出英国食谱,不仅在AI创设的生活场景对比中理解掌握词汇句型,还引导学生了解了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利弊,教会学生识别垃圾食品,学会健康膳食。四节课例虽形态各异,但都在学科教学中恰当渗透思政教育,体现了新课标以育人为总目标的核心理念。
交流研讨凝聚思想共识。课例展示结束后,进入研讨环节。观课教师对四节课从文本的准确把握、学法的有效指导、课堂指令的高效运用、AI技术的场景创设、新课标育人目标的落实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在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教研室副主任就开展本次常态课大教研从背景、意义、效果、期望等方面做了解说和评价,鼓励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立足课堂实际,把握学段学情,强化真实场景下的学科融合,通过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好习惯,在教学中体现育人核心新理念,放手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使常态课不“平常”,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既能展开对未来的憧憬,更能享受到当下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专题讲座提升数字能力。在第三个环节,由自治区数字教育应用指导专家仇清梅,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教学全过程的创新应用》专题讲座。她结合四节课例,从听课后的三点感受和三个观点入手,结合人工智能应用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依据,围绕“人工智能+备课、上课、教研、作业”四个方面,通过大量生动案例,具体阐释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人工智能,如何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用好用活资源,在减轻教师负担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常态课遇到数字化,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场,而是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智慧空间。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技术赋能的无限可能,更传递出“以生为本、技术为用、学在课堂”的教育理念。下一步,沙坡头区教育局将持续为学校和教师搭建平台,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推动沙坡头区教育数字化向人工智能转型,全面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