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水桥镇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辖区沙坡头村、鸣钟村、鸣沙村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相近,迎水桥镇巧乘全域旅游发展东风,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创新打造“三村一域”党建+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了优势互补、产业共谋、抱团发展、成果共享,闯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最强音”。
三村群众同气连枝,凝聚团结共富共识。迎水桥镇鸣钟、鸣沙、沙坡头村分别为八十年代吊庄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村,总人口569户2035人,耕地面积3570亩,发展农业规模小、实力弱、业态单一,群众年龄和文化结构参差不齐、生活生产习惯各不相同,交融互嵌面临挑战。迎水桥镇探索在三村中打通地域区隔、突破行政壁垒、强化情感交融,依托辖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的显著优势,打造“三村一域”党建和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型发展农家乐经营、特色餐饮服务、休闲采摘等业态,形成共建共享格局和差异化发展矩阵。鸣沙村党支部书记杨生宝、有22年旅游业经验的时任沙坡头村书记的“女能人”牛淑静,带领沙坡头村村民将原有的52家农宅提档升级改造为农家乐,80座废旧大棚改造成葡萄、油桃休闲采摘棚,解决剩余劳动力500余人,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目前,三村共有120余名群众在5A级景区沙坡头从事筏工、驼工和工作人员,500余名群众从庄稼人转型为农家乐的男管家、农村美食的巧厨娘、乡野工坊的手艺人,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让各村群众在情感上、生活上、生产上真正成为一家亲。
三村发展同力同行,端稳旅游致富饭碗。鸣钟村、鸣沙村、沙坡头村依托“三村一域”优势,联合创办中卫市沙漠星空生态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带头出资10万元入股,优先倡导三类监测对象、困难群众参股,以参股分红方式建立村与村之间、合作社与村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统筹实施了街巷改造提升、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面补齐了三村发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短板。三村联合打造的乡村振兴体验中心日均可容纳120人学习培训,新开发的房车营地、萌宠乐园、马术俱乐部旅游旺季日均吸纳游客2000余人次,三村2023年接待旅游人次1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40万元。通过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变“一村一品”为“一域一特”,每村村集体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均超过15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三村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古埙、建筑木工、羊皮筏子等非遗传承基地,经常性联合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非遗共享市集、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等特色文化节事活动,推动各民族在产业共联、文化共建、资源共享中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沙坡头村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鸣沙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鸣钟村入选宁夏特色旅游村。
三村政策同心同向,缔结人才振兴之花。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活水”的浇灌。三村联合推出耳房免租、大学生共享型实践基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和年轻创业者进村。精心绘制“移民群众愿意住在村子,年轻人愿意回到村子,城里人愿意到村子来旅游”的现代版乡村“富春山居图”。合美乡村文化旅游(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师苏醒3年前来村里帮扶指导乡村建设,鸣钟村村书记免费让其住宿自家,主动陪同走访群众,还把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叫回家乡给苏醒打辅助。被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善良热情所打动的苏醒常驻乡村3年之久,吸引本地留学生、返乡大学生共8人加入组建合美乡创营,成为了“三村一域”的新乡民。河海大学藜麦专家吴夏蕊博士把工作室和研究室搬进村里,创新发展“农+旅>2”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制埙名家李蕴林老师在鸣沙村办起了个人文化工作室,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免费学习乐器。区属国有企业组织总经理助理曹莉招募组建团队运营星空在野民宿和附加业态,打造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业态。此外,三村还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共建写生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村子、回到村子、建设村子,真正实现村内与村外互联互通、东西部人才交流互动,持续做大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人才资源良性互动的“朋友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大地上开花结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