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大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是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性的有效抓手,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成功实践。沙坡头区通过核对共享等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截至今年5月,共为3.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5940万元。
大数据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精准定位实施靶向救助
根据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的通知》有关要求,沙坡头区持续聚焦重点对象群体,4月与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乡村振兴等部门比对信息5500余条,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等,加强预警监测,筛查存在遇困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做出风险预警标识,及时推送相关救助信息,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
迎水桥镇黑林村的纪女士,今年29岁,智力二级残疾、双眼视物不清,丈夫不幸于年初因车祸去世,两个儿子均刚上小学,随纪女士及其婆婆在学校附近租房生活。婆婆年纪大对政策不了解,纪女士本人缺乏求助能力,导致她们游离在求助之门外。幸运的是不断流通的“大数据”把纪女士一家的困难“转告”给了民政部门。迎水桥镇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核查,根据其家庭收入、未成年人和学生信息、残疾等指标,综合评估家庭情况后帮助纪女士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并主动协助纪女士于4月办理残疾证,5月起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进一步保障其生活。
虽然社会救助的申请渠道是畅通的,但不少困难家庭由于申请能力不足或碍于情面等其它原因,未能获得相应救助帮扶。为了找到这些“沉默的少数”,沙坡头区除了充分发挥数据比对共享作用,强化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高效衔接外,还建立了主动发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村(社区)“即发现即报告”,乡镇执行月报告,有急难情形随时报告,主动救助困难群众,实现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大数据全面核查,解决人为规避资产核查等“认定难”问题
按照民政厅有关要求,沙坡头区对系统预警信息逐条入户核查,不符合条件的在保对象将被及时清退。无论是在保对象复核,还是新申请社会救助,核对系统都能及时反馈出异常信息。
3月14日,文昌镇便民服务中心收到了陈女士的低保申请,工作人员依授权进行信息化核对,《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显示她名下有两套住房,不符合低保条件。陈女士认为其中一套房子是儿子结婚用的婚房,不属于自己。经调查核实,陈女士享有两套房的产权,可以实际居住,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政策后,陈女士最终在《不予受理通知书》上签字同意,接受结果。
今年以来核对系统共为沙坡头区3.7万户、10.7万名社会救助申请人出具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核对系统实现与公安、人社、工商、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改变了以往多依靠救助对象自述、出具证明等方式导致救助对象认定困难的情况。此外,区民社局于3月印发《沙坡头区开展民政救助对象全面复核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督促乡镇结合疑点数据全面复核救助对象,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予以清退,切实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救助精准度。据统计,沙坡头区4月共核退低保253人,其中:死亡25人,因财产超标等其他原因核退228人。
“大数据+铁脚板”“线上核查+线下入户”有效衔接织牢兜底网
“核对系统大数据核查出异常信息,不等于‘一票否决’,工作人员还要上门进一步核查情况。”沙坡头区民社局救助中心干部表示,在确定每月新增享受救助政策人员之前,我们必须要入户调查情况,结合申请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评估指标计算判断入户对象家庭生活状况是否需要救助,同时整理保留申请审批表、入户核查表、入户核查照片等档案材料,确保“铁脚板”落到实处。
今年3月,沙坡头区兴仁镇李女士带着身份证、户口簿和医疗票据来到便民服务中心代其丈夫刘先生申请临时救助,签订《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后,工作人员依授权对申请人刘先生进行信息化核对。《核对结果报告》中市场监管厅反馈结果显示,刘先生名下有一家餐馆处于存续状态,不符合临时救助条件。但考虑到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多样化和家庭情况差异化等现实状况,乡镇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村部向村干部、邻居等人核实情况,了解到刘先生患肝继发性恶性肿瘤,住院个人自费4.7万余元,后期还需持续化疗,妻子陪同照顾,家中餐馆长期停业,女儿上大学,家庭没有收入,全靠之前的存款及借款看病,债台高筑。核实情况后,经区民社局会议研究决定给予刘先生15000元临时救助,后续还将持续跟进其家庭生活改善状况。
沙坡头区将进一步利用好民政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对相关救助数据的动态监测和汇总分析,确保救助政策落地见效,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