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沙坡头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抓好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机遇,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基础、以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政策支持为引领,加快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硬支撑”。
一是夯实文化设施基础,提升乡村文化环境氛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提升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充分整合全民健身中心、雷锋纪念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资源,有序有力推动辖区11个乡镇、198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19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持续挖掘乡村振兴体验中心、阳光大麦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文化资源,打造中卫市第四小学雷锋文化展览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7个,打造红太阳广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3个,发挥公共广场“城市窗口”作用,为百姓搭建了开展理论宣教、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的服务平台,持续夯实基层文化阵地基础。
二是打造乡村文旅品牌,构建“一村一品”产品矩阵。以《中卫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纲”,运用《中卫市沙坡头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68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发展规划,统筹全域发展。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结合沙坡头区镇村、景区景点发展实际,深入挖掘本土化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项目策划设计,并纳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详细规划设计,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市、区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南长滩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关村、雍楼村、胜金村、夹道村、何滩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鸣沙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北长滩村、沙坡头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北长滩村被评为宁夏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何滩村、鸣钟村被评为宁夏特色旅游村。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村集体发展新路径。常乐镇枣林村,迎水桥镇鸣钟、鸣沙、沙坡头、何滩等村依托城市近郊地理优势,探索以项目入股联营、“村企联建”形式,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精品民宿、康养研学、休闲采摘、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项目,打造乡村振兴体验中心、枣林溪宿中端民宿集群、“原舍依田”自然(亲子)教育营地、中奥乡村欢乐谷和“三村一域”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农村闲置资源与旅游观光、星空研学、特色餐饮、萌宠乐园、非遗传承、电商营销等特色乡村文旅新业态深度融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入股,以参股方式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效应,提高了农民收入,为推动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子。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文化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沙坡头区将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牢牢把握文化设施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等多个基础环节,在加大投入、健全机制、规划引领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文化基层建设始终贯穿到经济社会和乡村发展全过程,同频共振,形成合力,真正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