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沙坡头区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沙坡头区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促振兴 增培乡村创新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3-09-19 来源:沙坡头区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近年来,沙坡头区坚持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聚焦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立足沙漠、黄河、绿洲、星空等优质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农文旅教深度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绘就了沙坡头区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富春山居图”。

一、基本情况

沙坡头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享有“沙漠水城、星星故乡”之美誉。现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8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宁夏特色旅游村5个,2017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已培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单体161个,其中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乡村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900余人,带动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1.2万余人,带动从业人员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保障,机制围绕旅游“谋”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构建与旅游发展相配套的规划体系、领导体系、保障体系,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规划引领强基础。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沙漠旅游目的地”目标、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坚持“全景全时全业全民”发展方向,精心编制《沙坡头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沙坡头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沙坡头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建设方案》《沙坡头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建设方案》等,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产业、土地、基础设施等规划融合共生,为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带动提效能。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统筹推进,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大力实施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提质升级、普天瑞农农文旅融合示范园、大路街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等项目,精准谋划实施莫楼村传统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常乐胜境农文旅融合、长流水村文化溯源、南长滩、北长滩村搬迁复制重大乡村旅游项目,以项目建设激活乡村旅游发展“一池春水”。多方联动聚合力。深化与宁夏大学旅游学院等单位战略合作,建立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顾问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扶持,配套完善乡村旅游扶持办法,引导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加快组建成立沙坡头区餐饮、旅游、酒店协会等,凝聚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全景化打造,城乡围绕旅游“优”

发挥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创造“旅游+”、全域旅游及文化供给资源新价值。打造“长红”特色游。实施沙漠钻石酒店、野奢酒店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黄河宿集引进西坡、大乐之野、墟里、飞茑集等11家国内知名民宿品牌,依托大漠星空,建设星空在野民宿,升级打造大湾村迹外营地、长流水村漠溪谷地等一批小众露营基地,持续擦亮“星星的故乡”文旅IP;充分整合旅游点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中医技艺等资源,培育星空、康养、休闲度假旅游、沙漠体育、旅游演艺等特色业态,实现“网红”—“火红”—“长红”的转变。提质多彩乡村游。依托乡村自然生态、特色产业、乡土文化、区位优势等,探索产业联营、利益联结、跨村联建、资金融合的“三联一融”发展模式,以研学游、亲子游、户外探险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积极研发非遗、科普、农耕体验等极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引导帐篷营地、房车营地、体育拓展实训基地、神州研学营地等业态发展,打造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普天瑞农、何滩村、北长滩等一批乡村旅居目的地,叫响品牌、示范引领,打造“轻休闲、微度假、慢生活”乡村旅游新名片。点亮沉浸夜间游。强化山、水、城、沙“场景力”,延伸“大漠味集”餐饮品牌,差异化谋划建设多条有中卫风情故事IP的步行街,新建关山营地、湖畔营地等一批备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城乡休闲露营地,培育打造以向阳步行街为核心的闭环“夜经济”消费圈,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三)全空间串联,产业围绕旅游“宣”

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抓手,创新文旅宣传营销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叫响“沙漠水城 星星故乡”旅游品牌。特色连线靓品牌。结合“乡村四时好风光”“浪宁夏·品味道”“跟着‘县’路游宁夏”特色推介活动,以5A级景区沙坡头、黄河宿集、66号公路等知名度高的景区景点为依托,深挖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特色餐饮,打造何滩村乡村流水席,持续推出“乡”见不晚 寻梦梨园踏春之旅、大漠星空 最美黄河发现之旅等13条精品旅游路线,提供“文旅+艺术”“旅游+美食”等多重套餐,持续提升文旅市场营销“热度”。精心制定年度宣传营销计划,统筹用好各类媒体平台,推出主题宣传视频14个、主题旅游攻略、文旅活动指南等推文20余条,文旅局长、乡镇镇长齐出动宣传旅游美食,网上浏览量达到100万人次,点赞量达2万次,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不断提升“星星故乡、沙漠水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多彩活动聚人气。坚持以节促旅、以旅兴业,在南北长滩村、鸣钟村、鸣沙村等乡村旅游点策划举办中卫市南北长滩黄河梨花节、“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全区广场舞大赛等10余场次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抢抓“星星的故乡·宁夏沙坡头金蛙国际艺术节”联通山海协作美育纽带,充分挖掘乡村美学资源,联同打造美术装置艺术展及乡村旅游研学基地,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活力,营造文旅消费热点和亮点。扩圈引凤谋发展。坚持“走出去”敲门招商同“引进来”共谋发展相结合,先后外出参与2023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第十八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文旅推介9场次,举办“闽宁协作·有头有尾”沙坡头区2023年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厦门站),专题招商推介沙坡头区6个乡村旅游项目,持续互动开展“百名金蛙名师塞上行”“鹭岛心·闽宁情”“美育专家进校园”等活动,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经验成效

(一)景区带动、景村“联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沙坡头区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中国民宿的皇冠明珠黄河宿集、亚洲酒店的头部企业星星酒店、中国版的“66号公路”等一批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景区景点,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左右,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以上。正是在这些知名景区景点的带动下,沙坡头村、鸣钟村、北长滩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做好景村“联姻”文章,利用区位优势借势发展,吸纳客源,提供就餐、住宿、销售农产品、劳务服务等,既缓解了景区的压力,又供应了小众化的体验,丰富了旅游内容,促进了乡村振兴。2023年上半年,沙坡头区乡村旅游人数突破110万人次,有效带动乡村旅游重点村群众致富增收。

(二)文旅融合、文化赋能是培育乡村动能的最优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物质生活富足,也要精神文化繁盛。沙坡头区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打造了常乐镇镇史馆、何滩村、渡口村史馆、鸣钟村乡村特色街区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空间,实现文化惠民演出乡镇、村居全覆盖,年均开展“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等2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了乡村发展新动能,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每年举办多场次文旅融合大型活动,南北长滩黄河梨花节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宁夏有影响力的节事品牌之一,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带动文旅综合消费超千万元。积极引入“金蛙国际艺术节”国际性品牌盛会,吸引1300余名全国各地学生来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参加美术装置大赛,以“艺术家与儿童共创艺术”方式,打造18组作品在乡村旧屋、山野河堤、大漠丝路“生根发芽”,聚力打造宁夏中卫“艺术”文旅IP,大幅提升沙坡头区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业态是保持乡村“常红”的最佳手段。乡村要发展旅游,要有看点吸引人,有业态留住人,有良好的服务感动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美其美”的“独家特色”。沙坡头区坚持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了黄河宿集顶级野奢民宿、沙坡头村亲民舒适农家乐、鸣钟村亲子乐园、南长滩村世外梨园、北长滩村传统古村落、长流水村丝路遗迹等一大批风格各异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涵盖住宿、露营、美食、研学、考古等多元业态,打造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确保了乡村“网红”“常红”。

(四)党建引领、“能人带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好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关键是深化基层党建,选优配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班子。沙坡头区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为抓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迎水桥镇沙坡头村、鸣钟村、鸣沙村联合成立沙漠星空生态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何滩村成立迎梦圆生态农业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常乐镇枣林村成立乐湾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入股,以参股方式建立村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效应,提高了农民收入,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保障。每年每个合作社可辐射带动200余名劳动力就业,平均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余万元,群众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三方共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新媒体
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