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永康镇在沙坡头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四大提升行动”、“四权改革”、“三个大会战”和沙坡头区“6+9”重点工作任务,聚力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向好,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增。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预计完成11.0154亿元,较上年增长10.7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4809元,增幅8.4%。
(二)加快完善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21年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17个,其中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15个,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项目1个,以工代赈项目1个,累计完成投资3417万元。中卫市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14亿元在阳沟村建设苹果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已完成投资700万元建成分选包装车间和气调保鲜库。整合艾湾、永丰、双达3个村扶持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300万元,入股中卫市鑫沙建设有限公司建设闽宁“山海情”燕窝果产业园项目。做好国道338线改扩建项目、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项目等重大过境项目征地协调服务,总兑付征收补偿资金3728.52万元。
(三)强化产业引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扬灌区持续稳定南山台苹果产业种植面积,新栽苹果苗木1570亩5.2万株。在自流灌区集中流转徐庄、永康等6个村6125.96亩土地种植饲草玉米,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及劳务输出。积极探索“产业+电商平台”线上新模式,建设永乐村电商服务站,培育农村电商达人12人,销售硒砂瓜、苹果、枸杞等农副产品 4000余吨。在永乐村成功举办沙坡头区农民丰收节。
(四)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在“四查四补”常态化工作中对“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全面排查,做好未消除风险的边缘易致贫户19户57人、脱贫不稳定户8户33人和突发严重困难户12户34人的动态监测帮扶工作,落实产业奖补364户160万元,雨露计划45人13.5万元,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围绕产业扶持、就业帮扶、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方面制定9个移民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五)夯实农业基础,农林水牧全面发展。农业方面,完成粮食种植29309亩、设施蔬菜290亩、露地蔬菜860亩。投资573万元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出动机车台班0.84万台套,投工投劳3.22万工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林业方面,退耕还林与植绿增绿相结合,对2072.3亩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因地制宜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水利方面,协调落实支渠调水配水工作,年内平均农田灌水9轮次,累计实灌水方2513.5万方,收缴水费252.5万元。健全防汛抗旱调度体系和水旱灾害善后处置体系,年内排查风险隐患4次,发放因灾救助资金12.12万元,惠及受灾群众1600人。整村推进水权改革,摸清各村水权改革面积,其中扬灌区71410亩,自流灌区14471亩。牧业方面,全镇鸡存栏40万羽,出栏25万羽;猪存栏5万头,出栏8万头;羊存栏5.5万只,出栏4.5万只;牛存栏6000头,出栏3000头,实现牧业总产值2.63亿元,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
(六)树立生态标杆,“三个大会战”纵深推进。生态保护方面。常态化开展禁牧巡查工作,查处偷牧行为39起,拆除禁牧区羊圈、牛圈31处。有序推进压砂地退出种植,永康镇压砂地退出共涉及706户3.106万亩,截至11月14日已签订压砂地退出种植承诺书和经营权退出协议书共计615户21307.72亩。污染治理方面。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坚持河(沟)道巡查保洁,累计清理垃圾50余吨,整治完成九排2个、六排4个排污口直排问题。加强秸秆焚烧巡查力度,查处焚烧秸秆行为25起。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专项整治,完成55户养殖异味整改。推进农用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回收残膜280吨。植绿增绿方面,根据宜植尽植的原则,春秋两季累计栽植各类树木63.4万株,投入资金共计462.62万余元。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做好已植苗木管护工作。
(七)着眼深度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土坯房清理整治和卫生改厕。累计拆除土坯房809户,加固农房152户,新建改造181户,申请保障性住房141户。卫生改厕开工310户,完成151户。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423.5万元围绕205省道、迎大线和村庄巷道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拉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6530余吨,调用机车1200余车次,调用人工9500余人次。三是深入推进乱占乱建治理。核查上报各类图斑1110处,拆除违章建筑4处;严格按照程序办理设施农业用地13处。
(八)树牢底线思维,镇域环境持续向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辖区平安稳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食品药品安全区”工作和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累计开展安全生产检查10次,涉及生产经营场所230处,督促责任单位对3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24处宗教场所及民间信仰场所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隐患1处,已修缮。
(九)强化服务保障,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年内新增城乡低保79户98人,清退113户143人,新增高龄24人、特困2人,落实临时救助资金350人66.81万元,发放冬春救助资金244户695人6.95万元,发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工资50.6万元,残疾人机动车燃油补贴1.56万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36.27万元。新增养老保险参保登记1880人,铁杆庄稼参保3650人,铁杆庄稼保参保率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回顾2021年,永康镇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林发展方面,特色苹果产业配套设施欠缺,苹果采收季节大量代办点、果商、摊贩分布在迎大 线两侧,交通堵塞,安全隐患较大。信访维稳方面,与派出所、司法所、禁毒办、各村等相关单位联动性不足,导致信访人信息不能及时沟通,重点信访人员思想动态底数不清,个别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进行答复。
二、2022年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筑牢经济社会发展根基。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结合全镇产业、区位等优势,围绕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基层治理等方面积极谋划项目20个,投资概算20.09亿元。其中续建中卫市苹果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永康镇乡村治理中心项目等5个项目,计划新建永康镇金银花种植基地道路建设项目等15个项目。目前已经立项批复1个,办理前置手续3个。持续做好国道338改扩建、110kV输变电等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协调工作。按照“一村一年一事”三年规划,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持续落实21个村项目审定、实施,着力解决一批民生实事。
(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落实防止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完善养老关爱服务机制,落实好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养老保险代缴政策。二是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在扬黄灌区抢抓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机遇,持续推广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和果亮生物免疫等新技术,逐步扩大优质苹果种植基地,提高优质苹果产量。依托阳沟村苹果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农业机械、技术力量、销售资源、物流资源、产品深加工、冷藏保鲜等为一体的系列化、规模化助农综合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苹果产业效益。在沿黄灌区继续加强与光明牧业合作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成规模化、机械化饲草种植基地。三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永乐村、神聚农业、卫宁合作社等线上销售网店,持续抓好南山阳光等龙头企业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以富硒苹果、富硒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定位,争取成功打造永乐、乐台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优化社会治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依托政府原文体楼、计生楼,投资80万元打造“永康镇乡村治理中心”,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禁毒康复中心、综合执法大队工作职能,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效化解镇域内各类矛盾隐患,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确保网上信访“三率”指标、初信初访化解率达95%以上,辖区平安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辖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选聘、民主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实现压砂地有序退出,对党家水村、校育川村实施生态搬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行国土绿化行动和“林长制”,完成植树造林、植绿增绿任务目标,辖区植被覆盖率达12%以上。加强农药、地膜等物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巩固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成果,大力实施人居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在刘湾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在338国道、迎大线、205省道、卫宁公路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持续推进卫生改厕、危房拆除和抗震宜居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安全性和宜居性。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1至2个精品示范村或美丽乡村示范点。结合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开展“最美庭院”“花园家庭”等评选活动。
(五)一体推进“四权”改革,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扩大农村产权确权颁证范围。以杨滩村为试点,认真落实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包30年政策,以徐庄村、永康村闲置宅基地为试点,探索复垦盘活利用、入市交易等发展模式。开展农村宅基地、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水域滩涂养殖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确权,完成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统一确权颁证任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坚持适水种植、减少总量,量水生产、节水增效,全面落实用量越大、价格越高的“阶梯水价”制度,真正做到资源有价、使用有偿、节约有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